我們觀察到很多品牌端在進行分析 Google Analytics 4 資料時,遇到定製報表無法回答多變的商業問題,而且深入分析也會消耗掉分析人與行銷人員許多時間。 本篇文章將示範如何使用自然語言對話方式,來進行網站分析。
文章目錄
WrenAI 數據分析 | 案例背景 – 用 AI 分析每月網站成效
在這個案例,我們要負責進行上個月的網站成效分析,並且希望能立刻產出一份報告。
問題清單如下
- 哪些文章/頁面最吸引人?
- 來源媒介表現的統計加權
- 上個月的去年同期比較
- 特定來源媒介深入分析
接著針對各個問題在聊天視窗內輸入,看看 AI 怎麼回答!
首先是:哪些文章 / 頁面最吸引人?
可以看到,AI 認為吸引人,可以被理解成「停留時間」比較長 以及「有互動工作階段」。
並且根據到達網頁分組,將互動工作階段數與停留時間做了匯總 。

頁面成效視覺化
接著,我們透過點擊「Chart」,讓 AI 自動產生適合的圖表。 長條圖可以幫助快速得知,互動工作階段數醉了排序,不過我們有點懶惰,而且希望報告馬上交出去,所以我決定讓 AI 透過氣泡圖幫我做視覺化。

因此我接著問:請製作一張氣泡圖,橫軸為參與工作階段數、縱軸為平均停留時間,顯示各頁面表現。
接著可以看到,
橫軸是「參與工作階段數」,代表有多少用戶主動互動;縱軸是「平均停留時間」,反映每位用戶在該頁面停留的長度。
頁面成效視覺化 – 氣泡圖
因此,每一個氣泡代表一個網頁/文章,越往右上角的氣泡,代表那個頁面「不但吸引人,還留得住人」,是內容表現最理想的區域。相對地,左下角的氣泡表示互動少、停留時間也短,可能是點擊後就離開的頁面,值得進一步優化。

而且很方便的是,滑鼠移動到泡泡上,還可以看到數據細節,這對分析討論真的很有幫助。

在短短五分鐘內,我們完成了第一個圖表,接著我們將這個圖表加到 Dashboard 裡面。

接著,我們想知道是否有特定的流量來源帶來了比較好的表現,而為了讓結果更精準,我們請 AI 使用加權平均做運算,並且視覺化!
WrenAI 對話式數據分析 | 流量成效 – 用統計 Z-Score 加權運算
因此我接著問:有沒有哪些來源媒介,在停留時間與互動工作階段,表現得特別顯著? 請按照加權比例做比算。
立即可以看出,按照加權排序,Google 搜尋流量進站的成效有整體最好表現!

不過,我們必須能夠對怎麼加權運算做解釋,所以必須了解怎麼做運算的。
因此我接著問:「請針對加權計算公式,做進一步的說明,這個分數有什麼意義」。

這個說明,只能給 60 分,對於權重說明的不夠仔細。
當我們進一步去看 SQL 運算式,可以看到其實是採用了統計學的 Z-score。
SAFE_DIVIDE (
(engaged_session_count - stats.avg_engaged_session_count),
stats.stddev_engaged_session_count
) AS z_engaged_session_count
透過使用 Z-score 標準化,可以將將「互動工作階段數」與「平均停留時間」轉為相同尺度,再進行加權平均,讓不同單位的指標可以公平比較每個來源的整體表現。
因此,有了這項指標,我們可以有信心的說,Google 搜尋來源的質量的確比較好。
WrenAI 對話式數據分析 | 總覽數據去年同期比較
在月報裡面,當然免不了的要跟去年同期比較一下,可以看到今年蠻抖的。
不過因為已經很抖了,圖就要畫的好理解一點,應該要調整一下配色。
(謎之聲:成效掉那麼多,圖表都藍色的是尛)

於是得重新問一次問題,然後指定色系。

下一步,我希望能知道流量下降是發生在自哪些來源。

(謎之聲:好吧,果然是敗也 Google 成也 Google)
不過我們的確迅速掌握了現況,搜尋流量已經相較去年下降很多。
最後,讓我們找出是哪些文章下降比較多!

而且滑鼠移動到圖表上,就可以看到細節數字。

WrenAI 對話式數據分析 | Dashboard
最後,讓我們看看剛剛做的圖表在加到 Dashboard 後的結果吧!
我們已經完成報表準備工作。
而且這些圖表到了下一個月,就可以點擊刷新,立刻拿到數據,不需要剪剪貼貼。

WrenAI 對話式數據分析 | 結語
以上一連串在做的 AI 運用,專有名詞是 Generative Business Intelligence 或者 Conversational Analytics,在不久的未來定會普及化,而在寫文章的當下 202507 Wren AI Cloud 是目前經過實戰導入驗證後,我們認為目前最符合的 GenBI 工具,Wren AI 在圖表、數據生成以及 AI 精準度調教都下了許多功夫,畢竟數據分析這事,失之毫釐差之千里。
在本範例的資料,使用的是 Google Analytics 4 在 Google Cloud 的 BigQuery 資料庫,其中 GA4 資料模型使用了 線性成長數位開發的 Google Analytics 4 數據分析模型,此模型在精準度與顆粒度做了調教,因此在效能與成本做了平衡。
白話來說,這樣的企業導入 GenBI 的成功案例,是資料治理得宜的結果,資料先準備好,選擇適合的工具,搭配高效的資料庫,讓原本要花 3 小時製作的分析報告,在 30 分鐘內就完成。
WrenAI 對話式數據分析 | 下一步:試試看 Wren AI Cloud 吧
Wren AI Cloud 是開箱即用的 GenBI 工具,註冊後可以免費試用 7 天,
其中還有更多可以幫助分析師、行銷人、決策者與管理者的功能,像是 Spreadsheet、Knowledge … 等,未來一一向大家介紹。